太平军修整月余,以东王杨秀清“专意金陵、据为根本;遣将四出,分扰南北”意,北伐西征。
殿左五检点罗大纲上书道:“欲图北必先定河南,若悬军深入,犯险而无后援,必败之道也。”
洪秀全不以为然,道:“吾自金田起兵,兵不足万,时至今日,五年不到,已泱泱百万。每次征战,可有后援?哪次不是悬军深入?林凤祥、李开芳、吉文元三丞相,务必师行间道,疾趋燕都,毋贪攻城夺地徒糜时日。”
杨秀清道:“普天之下,皆吾兄妹;率土之滨,共乐同文。大军北伐西征,取妖首狗头,一统天国。占长江水道,攻安庆,取南昌,胁长沙,纳两湖粮资,稳天国基业!”
1853年5月8日凌晨,林凤祥、李开芳、吉文元率精兵两万五,倾出扬州,誓师北伐,先攻浦口,挫都统西凌阿黑龙江马队,顺势入皖,攻陷滁州。
林凤祥北进,咸丰帝急谕:扬州贼匪围困不出,而以他股由陆路牵制我军。恐琦善遽离大营,致堕奸计。是以派特绥远城将军托明阿就近带兵与周天爵等迎截北窜之贼,琦善务必督催西凌阿、德崇额、武庆等,带兵断贼后路。
琦善接旨,即令胜保、西凌阿领兵五千,疾驰跟进。向荣亦遣湖北郧阳镇总兵瞿腾龙率部北渡追剿。
山东巡抚李僡闻知,再赴兖、沂、曹诸府,勘察形式,饬令黄河渡船悉归曹县刘家口、单县董家口,断他口私渡。再令游击王凤祥驻郯县红花埠、总兵百胜驻峄县韩庄闸、总兵三星保巡视刘家、董家二口。又亲率一军,南下宿迁,与百胜部互为犄角。
东王杨秀清思忖再三,终觉林凤祥兵寡,复令殿左三检点朱锡鲲偕殿左七指挥许宗杨、殿右十六检点黄益芸、炎四总制林绍章,领兵六千,汇合林、李,并力北伐。
朱锡鲲率部渡江,地形不熟,东入**县,斩杀千总徐琳及兵勇百人。
**知县温绍原清空城外民房,堆满柴草,灶底暗布货药。是夜,绍原带兵突袭,复又佯败入城。锡鲲追至城南,征用民房,生火煮饭,燃爆货药,殿右十六检点黄益芸亦被炸亡,兵丁伤亡无数,朱军大乱。
**练勇趁机杀出,太平军溃不成军。朱锡鲲收集残部,疾遁滁州。林绍章、许宗杨收拢己部,复退天京;
“纸糊的金陵,铁打的**,此说果然不虚。”东王杨秀清悲情之余,又欣林绍章之全身而退,即擢林为恩赏丞相。
林凤祥兵入皖地, 兵部侍郎周天爵正于宿州戡剪捻匪,兵不足千,势难分身,惶惶上奏:各地土匪纷起,驰赴扑剿,日不暇给,若欲厚集兵力,以扼要冲,实属无可筹拨。臣屡观庐州知府胡元炜,实乃屑小投机之徒;庐州乃要冲之地,得失攸关大局;烦请吾皇遣员察之,胡若真有懈怠情事,势必将其革职逮治,另遣要员护之。
咸丰帝接奏,谕曰:近来带兵大员,贼来不击,贼走不追,几成固习。犹复于败退之后借词诿过他人,昧良取巧,实堪痛恨。西凌阿拒贼不力,即行革职留任,以观后效;安徽巡抚李嘉端、兵部侍郎周天爵、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胜保、绥远城将军托明阿,务必通力协作,灭此股贼匪于江淮河汊间。
李嘉端接旨苦笑,疏曰:窃查粤匪自窜扰各省以来,每于饱掠之后,辄思乘间窜轶。而各省本地汛兵,多因听调远出,营伍空虚。适经贼匪分窜,始行奏请拨兵防守,每多缓不济事。且臣周天爵年届八旬,虽精力未衰,而以一旅之众,击四起之贼,诚恐顾此失彼。皖省兵额,除分防各地外,不过四千余名,加以调遣溃散之余,兵力益形单弱。即如庐州城内,现仅存兵五十余名。其招募之勇一千余名,未经训练,器械不齐,断难任以防剿;又以经费不足,大有欲散之势。庐府胡元炜,久驻庐州,大节无污,人尚勤勉,可守庐城。
林凤祥占得滁州,旋即北上,绕过清流关,直驱临淮关。凤阳知府裕恭、知县黄元吉率勇抵抗。林凤祥一马当先,斩杀主薄张士林,清勇四散。
凤祥抢占临淮关,构筑浮桥,驻等五日,不见朱锡鲲部,遂折返寻找。过清流关,为胜保伏击,折兵千余。林凤祥撤出战场,退赴池河,复又至临淮关,再筑浮桥,夜宿南岸,日移北岸,守株苦待。
1853年5月28日,朱锡鲲率残部赶至,林、朱不及寒暄,兵分三路,攻击凤阳城。安徽藩司奎绶接战即遁,兵勇亦一哄而散。
林凤祥占得凤阳,休整四日,北趋怀远。
兵部侍郎周天爵闻知,亲率八百兵勇,由宿州奔赴怀远。
山东巡抚李僡驻守宿迁,虑徐州兵寡,札请山西、陕西、绥远诸路援兵策应。
周、李挡道,林凤祥兵锋转向,绕攻蒙城,杀知县宋维屏;再攻亳州,斩知州孙椿。北入豫地,取商丘、归德,抵近黄河南岸。
詹事王履谦闻太平军至,奉李僡令,速将刘家口渡船全行销毁,又置重兵于黄河北岸,静待林渡。
咸丰帝闻之而叹:自粤匪起,所至各行省全皆瓦解,疆吏能御贼不使入境且出境剿贼者,惟僡一人。抚臣李僡之山东,已为朕之畿辅屏蔽。
太平军肆虐淮南,凤台秀才苗沛霖狂喜,曰: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。遂奔走力陈:徒团不足恃,必筑寨、积粟、治兵自保。然沛霖人微,虽言重,亦无人理。
苗沛霖愤曰:这些地方官吏缙绅,尽是地痞地棍,暗里鬼,明里人,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,到处抽地丁剥地税,地也无皮。
苗沛霖一气之下,投军入捻。半载之后,旋又退出,复叹:什么捻子天主教徒,敢称天父天兄,丧天伦,灭天理,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,何时伸天仪讨天威,天才有眼。